变轨 景德镇走出资源枯竭困局

筑宅客 人气:2.77W
1

“景德镇完了!”

2009年3月5日,在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瓷都景德镇因为瓷土资源的枯竭而榜上有名。当年景德镇陶瓷原料总厂一退休职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痛心地说。

这对有着千年制瓷历史和厚重陶瓷历史文化的景德镇来说,是一次大的震撼,也意味着,景德镇需要敞开胸怀,面对现实,承认落后,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结构进行一次战略性重大调整和转移,寻找陶瓷复兴的新路。

两年过去,景德镇的转型和复兴之路,是否已见成效?近日,本报记者前往江西景德镇,对于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展开了深入的调查。

资源枯竭,瓷都变无土之城

景德镇被一条昌江和许多曲折的小路分割着,在这其中,几乎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分割块中都会出现瓷厂、陶瓷有限公司或者与陶瓷有关的企业名字。承载景德镇商业文化最充分的地点是国贸广场,这是一个巨大的瓷器交易区域,除了林立的陶瓷店铺,只要有落脚的地方就会被各式各样的瓷器摆满。人力车夫和零食小贩穿梭在用瓷器铸成的电线杆和灯柱之间,他们招揽生意的吆喝声和叫卖声此起彼伏。

十几年前,这些车夫和小贩大多工作在各大瓷厂停产之前的生产线上。如今,顺着国贸广场向北,整整一条街两旁同样被陶瓷店铺挤满,许多店铺后面就是陶瓷作坊,整墙的瓷器架随时准备着为陈列的商品推陈出新。

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而其之所以名闻天下,领骚于瓷业,最重要则归功于瓷土。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皇帝下令此地烧制皇家御瓷,同时将镇名由“昌南”改为“景德”,景德镇由此得名。长期以来,景德镇只为皇帝生产瓷器,鲜有成本的概念,只在乎质量。

提起景德镇曾经的辉煌,无法回避这个城市以东45公里的高岭村。这个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的小村庄由于盛产优质的高岭土而闻名于世,元代起,瓷工将高岭土作为制瓷原料添加在坯料中,从而依靠优质瓷器成就了景德镇的“世界瓷都”声誉。十八世纪,“高岭”被转译成英文“kaolin”,成为国际世界瓷业黏土的通用名称。伴随着景德镇享誉世界的瓷器,高岭名扬天下。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大量开采,高岭村的高岭土在清代已经被开采殆尽,留给高岭村的是大量没有使用价值的尾砂和采矿坑洞遗址。

建国初期,江西省的出口创汇99%来自景德镇的制瓷业。景德镇境内一些新的矿点被发现后则立即投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计划经济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开采也为日后的产业困局埋下了隐患。

上世纪80年代的巅峰时期,景德镇的瓷土年开采量达到35万吨,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和国家有关矿产资源政策的实施,2007年瓷土矿的开采量已经降到8.8万吨,大批瓷土矿和以瓷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破产、倒闭,与瓷土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厂已普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这些企业在城市里留下的厂房遗址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岭村”。

景德镇陶瓷原料厂厂长章猛进告诉记者,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料厂原料主要包括景德镇当地的瓷石矿、高岭土,省内的余干、抚州等地也有相关矿产权。已经探明储量在一千万吨左右,只能满足四五年生产需要,原来几亿到几十亿吨的大矿几乎没有。

今天,景德镇瓷不使用景德镇土,在业内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在外地购进原料自己配置的瓷土充斥在景德镇陶瓷企业的原料车间里。广东、湖南、江西省内兄弟城市都是景德镇瓷土的主要来源地。

在高岭村,记者看到,高岭山上散布着的矿口,仅容一人大小出入,门可罗雀,丝毫感觉不到这个地方曾经的辉煌。

高岭村一位50多岁的村民向记者回忆:“二三十年前,我们这里还到处有挖矿的,挑担的,后来慢慢就没有了,这几年更是难得见人。”随着资源的枯竭,再加上地点偏僻,800人的高岭村早已恢复了平静。

随着光明、人民、建国、东风、长征、红星、红旗等“十大瓷厂”停产,景德镇市遍布街头的国营陶瓷制造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在1995年到2010年间,从316家减少了一半,其中也包括不少名存实亡的 “空壳”企业。

15年间,靠着从业多年炼成的技艺,原来的一些技术工人开始在私人陶瓷作坊打工。90年代中期开始,景德镇街头巷尾出现大量小作坊式的个体陶瓷生产、销售机构,这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景德镇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这些小作坊可以迅速地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本。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生产习惯,令毫无创新的低端日用瓷和艺术瓷成为景德镇小作坊的主要产品。而且,这些小作坊出来的产品大部分以地摊式的销售手段在景德镇出售。

这一切,都令景德镇这张城市名片的品牌价值无法逃脱不断下跌的命运。

而此时,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民营陶瓷企业已经在细分市场、引入资本、扩大产业规模后一路高奏凯歌。

按照景德镇瓷器的现有配方,两种主要原料的比例是三七开,磁石占七,高岭土占三。但是现在,优质磁石的生产也越来越走入死角。不仅如此,瑶里的釉果、南港的磁石,这些都是原来景德镇自产的制作瓷器的原料。在经过多年的开采后,和很多当地的其他瓷器原料一样,正在走向枯竭。

烧土的青烟升腾了千年,终于要到尽头,传统的陶瓷行业不得不面对高岭土渐渐缺失的现实。

 南陶北上,景德镇资源面临考验

2007年佛山陶瓷企业大量外迁,在这场战略性迁移和扩张变局中,景德镇政府向这些企业伸出了橄榄枝,相继有“乐华”、“金意陶”、“欧瑞特”等佛山知名建陶企业落户该市,总投资额达80亿元人民币。大量的佛山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形成了南陶北上的局面,更使景德镇市政府乐开了怀。

然而,大量广东建筑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这些企业的集聚会不会破坏景德镇的生态环境,并带来工业污染?会不会耗尽景德镇上好的陶瓷原料,给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这是当地人们所担心的。

“景德镇完了。”在谈到景德镇陶瓷产业现状时,景德镇原料总厂退休工人胡嗣东对记者说当年的感受。为了解广东陶瓷企业北上的原因,胡嗣东特意前往佛山考察陶瓷业情况。结果不出所料:佛山建筑陶瓷业的外迁,是因为这些企业把当地的资源用完了,环境破坏了,当地政府限制他们发展。

他告诉记者,陶瓷产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和污染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佛山及周边地区的陶瓷原料已基本消耗殆尽。佛山现有陶瓷生产线1000余条,约占广东省的90%和全国的40%左右。虽然陶瓷产业对佛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但佛山也为此付出资源、能源、环境的代价。

“南陶北上,景德镇成了最大的赢家。”景德镇市一位官员表示,传统的景德镇工艺美术陈设瓷,很难做大总量,广东建筑卫生陶瓷的加盟,将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据这位官员介绍,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总量偏小,总量与国内其他产瓷区相比很小。而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更是景德镇的“短腿”。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有必要发展能迅速做大产业规模的建筑、卫生陶瓷产业。

对于佛山建陶企业的落户,景德镇政府官员寄予厚望,而景德镇市民及陶瓷从业人员却并不看好。经营陶瓷原料的项先生说:“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原料———高岭土的开采量已经很有限,按照目前的用量,最多只能维持50年。如果这些建陶企业生产线全部开工的话,也许用不了5年。”

除了担心原料枯竭外,更多人担心工业化生产对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冲击原文来自于华夏陶瓷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刘远长说,引进建陶企业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克制,绝不能贪多。要有规划地发展这些产业,让这些产业带领景德镇的传统陶瓷产业向前发展,而不要让“狼”伤害到沉睡的“羔羊”。

市民李润熙告诉记者,景德镇之所以能够千年窑火不断,是因为祖先立下规矩,烧瓷器用的窑柴,只能是沿昌江两岸周边山上轮栽轮伐的松树,20年一个轮回,伐了种,种了伐。正是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景德镇烧柴不曾荒过半亩山,也没有毁坏过一片林。开采瓷土矿,也未毁一亩田。而现在政府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方式实在是令人担忧。

对此,景德镇市一名官员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冷静:“景德镇的陶瓷发展与佛山是截然相反的。这个老城的产业需要缓慢推进,不能一味求快,否则物极必反。”他表示,现在表面上产业发展缓慢,但正一点点地步入轨道,迟早也会像佛山那样露出耀眼的光芒,但这需要时间。

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公司总经理刘子力向记者介绍,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景德镇陶瓷的出路在于创新价值,就要大力发展日用、艺术陶瓷,一件陶瓷工艺品卖价几千、上万甚至更高,这对于建筑陶瓷而言,单价就无法比拟。景德镇是手工业城市,与佛山那样的大工业生产城市有着本质区别,今后发展方向仍是秉承传统,引领时尚,市委市政府相当明白这一点,将景德镇陶瓷发展定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科技陶瓷,即特种陶瓷;二是高档日用瓷;三是利用当地千年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因此,景德镇陶瓷的发展重点不是建筑陶瓷,但我们要把建筑陶瓷做好,扶持企业做成像金意陶、箭牌那样的附加值高的陶瓷品牌企业,特别不主张当地企业贴牌生产。

另外,记者走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胡海泉时获知,目前,胡海泉教授正在进行日用陶瓷标准化坯釉料标准化的研究,旨在保证原料的稳定化、标准化和系列化;同时,胡海泉教授还在进行超低温(≤1100℃陶瓷的研制开发,并将率先在广东鹰牌陶瓷试产。研发成功后,将为陶瓷行业节省20%的烧料,也将最大限度地应用起景德镇本土的瑶里和三宝的磁石,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话题2:太阳能“傍”上智能 打造环保时尚家居

精彩展会第17届中国国际家具博览会

畅销单品水滴形懒人沙发懒骨头

畅销单品:销量最好的宜家产品

2

创意产业,5亿资金助景德镇转型

千年瓷都景德镇“终于挤入了”资源枯竭城市之列。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不太光彩却很有实惠的身份。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对其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扶持、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其中,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还将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连续实施4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总金额将超过 5亿元人民币。

景德镇市政府希望借助国家政策支持,陶瓷产业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转变,从而在国内资源枯竭城市中竖立起一个典型。

在景德镇,从事陶瓷生产的员工总量仍然很大,直接影响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转型决不能是轻易地抛弃陶瓷产业而另谋他路。景德镇市积极抢抓机遇,围绕增加就业这个核心不放松,切实做好相关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工作,已确定的项目迅速行动,真抓实干,早见成效。

在原材料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攻关,充分发挥先进的勘探技术,重新勘探景德镇新的瓷土资源储量,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其次,要充分发挥景德镇陶瓷科研人才雄厚的优势,加快新材料的研发步伐,通过新工艺的运用,进一步节约瓷土资源。同时组织科研人员积极寻找瓷土的替代品。

作为老工业城市,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景德镇将始终坚持以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建设陶瓷产业之都、陶瓷创新之都、陶瓷文化之都,在枯竭的陶瓷原料矿产资源的尽头,挖掘那永不枯竭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巩固景德镇陶瓷在世界中的地位,实现瓷都新的振兴。

当地发改委一名官员表示,中央政策的落实将有力推动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升级与转型,并以此吸纳大量陶瓷企业下岗职工,使之真正成为当地陶瓷产业的支柱力量。这位官员认为,让陶瓷产品由低端走向高端、陶瓷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才是国家将景德镇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的根本目的。

陶瓷公司宣传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千年的产业,虽消耗了瓷土的储量,但“瓷缘”不会就此擦肩而过,“瓷缘”延续是产业发展。景德镇陶瓷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于景德镇,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上千年的发展,这在全国、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景德镇对于全国、全世界的最大贡献当属延续了一个古老产业的生命,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保存了一个产业的火种,这个产业也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加重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位知情人士说,中央的5亿元拨款,对景德镇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是迄今为止该市从中央获得的最大一笔扶持。

景德镇的资源枯竭,并非泛指一般磁石,而是指优质磁石,即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原料。这些大胃口的建筑和卫生陶瓷,在磁石的质量上并没有多高的要求,其下属的多家磁石矿已经探明的2000多万吨储量,都可以照用无妨。“而在景德镇的周边,这样的磁石上亿吨都有。”

在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中瞄准前沿,发展高技术陶瓷产业。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知识型城市和文化创意城市,精心推出国际陶艺村的理念,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引全世界的艺术家在景德镇建陶瓷创作室,成为推动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新动机和新平台。乐天陶社、三宝国际陶艺村等一批创意机构的蓬勃发展正悄悄改变外界对古老瓷都的陈旧印象。

2003年,面对企业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许绍文把传统的陶瓷生产与发展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生产兴旅游,以旅游促生产,利用企业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失时机地引进了乐天陶社等一批国内外从事陶艺创作、生产的公司和艺人。

2006年,许绍文进一步提出了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远景规划,明确了把雕塑瓷厂打造成国际陶艺交流中心、创意产业孵化中心、艺术瓷设计生产营销中心、观光购物旅游休闲中心的企业发展目标。2008年,雕塑瓷厂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乐天陶社为主体的陶瓷创意集市逐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健康发展。使雕塑瓷厂成为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研修交流平台,成为了中外陶艺家创作、创意、创业、创新、创收的“五创乐园”。随着雕塑瓷厂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吸引了许多看好雕塑瓷厂发展前景的优秀企业家和中外陶艺家前来洽谈投资意向。许绍文告诉记者,他将把雕塑瓷厂的创意产业不断做强做大,打造成世界陶艺的好莱坞。

三宝陶艺村,景德镇东南市郊的一片民宅,却是景德镇最国际化的地方,在整个全球瓷器圈子里,也是名声在外。自2000年正式开放以来,每年会吸引100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的海外艺术家来此创作。年轻人聚集于此,激发创意,艺术家碰撞思想,催生灵感。城市样式逐渐发生改变,城市文化趋于多元。

景德镇还积极引进世界上先进的陶瓷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产业陶瓷的优势,优化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国际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陶瓷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基地和高科技新能源产业基地。此外,景德镇还将进一步探索陶瓷博览会的举办方式,聚集天下名瓷,带动景德镇的陶瓷物流业以及瓷器的销售,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千年瓷都保持窑火不熄,繁盛不衰,需要创意之柴。

话题2:太阳能“傍”上智能 打造环保时尚家居

精彩展会第17届中国国际家具博览会

畅销单品水滴形懒人沙发懒骨头

畅销单品:销量最好的宜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