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信托监管升级 浅谈中国的房地产信托

筑宅客 人气:1.31W

房地产信托监管升级,浅谈中国的房地产信托

如今的中国房地产,房价异常增长,楼市灰色、黑色交易层出不穷,如何改变这一现象,离不开政府的调控措施。最近,政府对信托监管进行升级,打响了政府调控房地产漂亮的一枪。

近日,68家信托公司2016年年度报告发布完毕,据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统计,2016年,68家信托公司共新增实收信托财产规模为12.46万亿元,较2015年增加3.46亿元,增长38.42%,但整个信托行业新增规模中有近八成来自于被动管理类业务。这背后体现的是过去一年信托规模增长对通道业务的依赖加重。

对此,5月24日傍晚,银监会相关人士对媒体回应称,这是根据银监会2017年现场检查计划,监管部门对部分信托公司进行的例行检查。为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银监会相关部门4月中旬制定印发了《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供具体检查时参考。印发检查要点是现场检查的一种通行做法,仅用于指导具体检查项目,并非发布监管政策。一位信托公司人士也对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一般在每年4月前后,监管层都会进行例行检查。而且房地产项目属于一个大类,所以一直都在重点检查的范围内。

近期,房地产信托成为市场关注热点。据统计,截止到5月25日,今年信托公司已成立房地产类信托计划285款,共募集约676.76亿元,预期年平均收益率约为6.84%。去年同期共成立房地产信托产品281款,成立规模约为650.86亿元,预期年平均收益率为7.87%。与去年同期相比,成立数量与规模变化不大,不过预期平均收益率降低了1.03个百分点。

虽然此次只是例行检查,但将时间拉长一些来看,房地产信托的监管实际已在趋严,尤其是在今年监管层大刀阔斧地整顿金融乱象的时期内,房地产信托已多次被提及。今年3月29日,银监会发文要求整治信贷资金参与房地产炒作情况,对于违规进入拿地环节、违规发放开发贷、贷后管理不严、绕道借道变相融资、违规发放首付贷等行为进行了限制;4月10日发文表示,各级监管机构要重点关注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量较大、占比较高的信托公司。

收紧的背后,与房地产信托暴露的风险不无关系。在今年4月初召开的信托监管工作会上,银监会信托监督管理部就指出,房地产信托的信用风险呈上升趋势。据该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房地产信托余额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8.29%。且监管层认为,考虑到部分资金绕道投放至房地产领域,房地产信托的实际规模可能更大。

在监管层看来,房地产信托的风险主要为集中度、合规和法律三个方面。其中,在法律风险方面,监管部门重点提及了“明股实债”类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上升。

同时,信托公司开展“明股实债”信托业务,意在规避监管或公司内部审查标准,由于降低了风控要求,相关项目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高。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进一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各类信托名义下的融资做法增加,而且部分也直接参与了招拍挂市场的拿地动作,因此对于此类信托计划的管制非常有必要,要警惕各类逃避政策监管的做法,否则近期土地市场的地价泡沫又会扩大。

事实上,曾在工商企业、证券市场、金融等五大信托领域中位居榜首的房地产类项目,去年融资规模就出现了下滑。来自中国信托业协会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资金信托投向房地产领域的规模为14295.37亿元,占比8.19%,与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0.57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已从之前的榜首位置滑落到垫底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