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一座自己的房子

筑宅客 人气:2.52W

家居何处?某个大片的楼盘,还是自己请建筑师设计的宅子?这个选择题,不仅仅关涉经济实力。来自上海久居京城多年的梅教授,选择将自己“在别处的生活”建在北京城外的一片桃园,一座全木结构的三层木屋里。木屋被命名为M Cottage,由两位年轻的建筑师设计。在流水线式的大规模开发模式之外,这是一栋按照自己意愿定制的宅子。

建一座自己的房子

“一开始,我只是想要一个小木屋,平房而已。”初夏,在两年多前租下的30亩桃园中,梅教授指着山坡上的一座绿色建筑说,“后来,请承龙来看了之后,觉得平房太可惜,浪费了这里最震撼的景观——遍野的山林。”

王承龙和搭档刘凌晨,是这座山居的建筑师。穿过桃园爬上木屋所在的山坡,一本名为《住宅巡礼》的书始终不离他手。书的作者中村好文是他颇为欣赏的一位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因为“陷入住宅设计的世界而不能自拔”,虽然也有机会设计其他类型的建筑,但在日本却一不小心被贴上了“住宅设计师”的标签。中村认为,一个完美、和谐的家所应具备的十二个因素中,首要的就是风景。因为,建造住宅,一定会与其周围的环境产生有形无形的关系。

进到M Cottage里,体会这种关系的绝佳位置,对梅教授来说是在二楼。二楼的西边部分是起居室、客厅、厨房、阳台等多功能空间的集合,而且,借助从地面一直挑高到三层屋顶的门廊,它又能与其余的功能性空间建立起联系,因此,这里可谓是整座宅子的核心。门廊与阳台一样, 同样位于向阳的一面,高达三层的大面积窗户,把风景、阳光、清风引入室内,与二楼的开放性空间一起,营造出一种流动的空间感。

建一座自己的房子 第2张

王承龙解释说,将如此重要的一个空间安排在二楼,而不是在一楼与门厅相连,“更好的远眺视线的确是最主要的考虑,因为基地是坡地,在我们和业主一起往上走的时候,发现每增高3-4米,看到的远方景色就明显不同,所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没有隔墙、二层整体联通的起居空间的设计。”

一边洗水果、泡茶,一边聊天,或者是一起包包饺子,梅教授每次带朋友来,都已经习惯于将时光消磨在这个同时拥有开放式厨房与宽大的山景阳台的二楼空间。梅教授建此木屋的初衷,就是想在山间果园拥有一个可以和朋友聚会聊天的场所。如今,他得以如愿。早几个月的一次聚会,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站在阳台上眺望整个山谷,景色更为壮观。

但是,对于M Cottage 的设计者王承龙来说,他更喜欢一楼向南的狭长走廊,“可能是因为本来没有太强的功能限定,所以给我的感觉更加的自由,很想抱着一本书,把南面的门打开,对着外面的景色读上一个轻松的下午。”

M Cottage是一栋听由内心需要的宅子,即使是在木结构的使用上也是如此。最早提出木结构的其实是业主梅教授。中式仿古,或是北美的郊区住宅?提起木结构,最容易想到的实现方式不外乎这两种。 但是,业主和建筑师都不想如此这般简单复制。他们都觉得木结构和希望创造的贴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感觉是非常吻合的。 但要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在空间营造上更具“沟通感”,则需要全新的设计。

大跨度的结构,挑高三层,一个如 LOFT一般开放式的内部空间,倒是很符合他们的想象,但能否用全木结构来实现?王承龙坦言,一开始,心里也没底。中国传统的木建筑是梁柱结构,墙体不承重;西方建筑在摩天大楼之前的时代,传统上是将墙体包括窗子上的拱券一起计入混合承重的。而M Cottage则是两个体系的结合,设计时,部分采用墙体承重,同时又 有些部分为了获得空间的开扬性,打算使用胶合的大型木柱。由于整体上是采用的北美施工体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施工公司还专门找到做木结构计算的单位进行了计算,确定了梁和柱的参照尺寸和形式。然后,心中的创想才开始放心地“天马行空”。

建这么一座建筑面积大约有320 平方米的山间木屋,包括设计、施工、建材在内,花了多少钱? 100 多万元吧,梅教授笑答。

“M Cottage 每平方米的造价大约在 3000-4000元。”王承龙解释说,单从材料上看,M Cottage所采用的这种全木结构比通常的混凝土或者砖混结构要高。但是,由于大量采用工厂预制件然后在现场安装,施工周期只有混凝土结构的1/3 到 1/2,而且,这里是郊区,混凝土或者砖混结构的材料运进来多有不便,而木结构是轻型结构在运输上成本更低,再加上因为全木结构省却了内部装修的费用,所以, 与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相比,还真的很难说到底哪一个成本高。

当然,在中国现有的住宅开发体制下,M Cottage是不会获得“房产证”的, 它不可流通, 只能自住。成片开发的别墅,或独立、或联排,好处是物业管理相对简单,但代价是,作为业主,最多只能在ABCD 几种方案中,选一个即将或已经“下线” 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