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二 在设计道路上寻找生存的意义

筑宅客 人气:1.88W

林英二:在设计道路上寻找生存的意义

林英二

林英二简介:

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建筑设计系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高级室内设计师

上海高狄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对于“理想主义者”型的林英二而言,设计对于他来说应该是对他人生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常规工作或只是一种谋生手段。在林英二的生活中,对设计一直抱有最最纯粹的热爱和执着,好像永远在设计道路上寻找一种生存的意义。

记者:您从事设计工作三十年,在台湾做了15年,大陆做了15年,见证了海峡两岸设计的发展过程,请谈谈走过这三十年,对中国设计最大的感触吧。

林英二:台湾室内设计走得早,人才培育坚实而超精致。对专业态度的学习与肯定,深入人心;大陆室内设计起步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规模大得多,但设计界从理论到实战经验,却在混乱的洪流中,踉跄起伏,不够踏实。

记者:当初为何会走上设计这条道路而且一走就是三十年,设计在您的人生中占着怎样的位置?

林英二:设计对我而言就像空气对人体一般,自由呼吸吐纳,自由畅快。我但求快乐尽情地做设计,而各种形式的设计,对我就如同作曲者可用吉他来创作乐曲,也可用钢琴做工具,最终都可透过它们完成自己所要的设计成品(乐曲)。

记者:设计师须建立自己的风格吗?

林英二:设计师可能因时间之推移,而有风格自然变化的结果。在现代主义的大时代潮流中,难免会受各时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陆续出场时,设计师浸濡于其中,必然会被波及而感染。或者因为经验能力的增长,自己对设计感悟和内力提高,因而成长蜕变,属时间法则。

设计师若因个人喜好,只对某种设计风格感兴趣,而坚持终生致志于某种风格,甚至是自创风格,除了这种风格之外,其他风格一律不作,只致力精进这种风格设计研究,愈做愈好,自成一家之言。比如非极简主义风格不做,或非欧式古典不做,坚持不渝,自属勇者哲人。

大多数设计师则是因业务需求,秉持服务客户的精神来决定为客户作什么风格。以上说法当然是标准分析,只是设计师本来就最有不按牌理岀牌的个性因子,又何必非得变或非得不变呢?

设计师可以建立自己作品的易辨识风格,但并不是一定必要,因为不同需求的空间设计和不同喜好的客户服务,如果长久坚持某种自己的独特风格(可能是造型风格/气氛风格/地域风格/历史风格/主义风格/流派风格/理论风格),是否反而会失去不喜欢这种风格的客户青睐。

记者:那您有没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呢?

林英二:就我自身而言,风格是奢侈之物。业主让我自由发挥,就做自己想做的东西,玩点不太一样的,尝试看看。至于有无自成一格或依稀仿佛似曾相识?并不重要。我总先将合理性解决,再希望做岀点不一样的美感,能否是杰作,是否叫好又叫座,已属见仁见智。

我的风格为何?有老客户说看得出,只是我不自觉。我认同的说法是:为人行事要有固定风格,设计作品无须固定风格。

设计创意就要以不断突破为乐趣,若不自求变化,实为乏味;而不求富贵,再不见个性风格,岂不枉然。

记者: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定会经常吸取一些新的知识、新的灵感,您平时是怎么来了解这些知识的?

林英二:在上海有很多比较时髦的地方,比如说比较新的百货公司,还有新天地等等。我觉得新的百货公司或者是比较时髦的咖啡厅,或者是比较个性化的店都可以去看,因为我觉得个性创意跟新的发现都很好。所以有时候到餐厅去看一看,看了不够就摸一摸,包括坐的座椅,看看是用的什么材质,怎么做出这个效果,看了不懂要摸才能感受。

记者:有没有想过不做设计的另一种人生?

林英二:如果我不做设计,我或许会是一个其他形式的创作者,比如从事雕刻、音乐或摄影、绘画等,与设计和艺术创作都有关系的工作。如果我是厨师,我应是创意料理型,如果我是裁缝,我会去深造学服装设计,最终还会是服装设计师,属于从骨子里喜欢创新的人。

记者:从事了这么多年的设计生涯,您对设计一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吧,您觉得设计师应该有怎样的的追求,要走怎样的道路呢?

林英二:设计师除非不是将设计视为职志,只是赚些生活费费,维持温饱而已,否则每个设计师都应有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生活与工作。而这些,并非为了一定是为了追求多么崇高的理想,而只是为了忠于自己基本的信仰,也就是相信自己是喜欢设计的,可以为它走一辈子设计之路。

设计师的天职,是做好设计工作。设计师的求知之路,从早期在学校学习基础到专业职场的累积知识,可说各有其阶段性目标。在专业职场工作除了做人做事之外,就是累积经验和吸收新知,而其间好奇心与洞察力的差别,学习方法和勤快程度。分出了各人本质学能的高下。

设计师在执业前,应该具备何等专业功夫,何样心理素质,怀抱何等社会责任,才能不偏离社会的需求与期待?或者,设计师根本不需要背负那么多的东西,工作过日子而已罢了?当然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观点,有人简单的只是想以自己感兴趣的设计为工作,需要背负如此理论和压力吗?

设计师之所以是一个不一样的职业,原因在于它代表社会的进步和活力,一个社会的设计是否发达,可以由设计师的数量与水平来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指标更可以创新能力来分高下。能自省的社会就能自新,能自新的社会也就能创造,所以一切都是源自设计创新的活力。

瑞典这个高收入水平的国家,设计师数量之多,几乎是全世界之冠,各式各样的设计学校培养出事实上已经过量的设计人员,每个人力争上游,希望有机会能进如IKEA之类的大公司服务,但是粥少僧多的现象总是存在,使得大多数无法以自己的力量开工作室或进大公司的设计人,只好为了生活去餐厅端盘子或送货,等待那天自己的设计才能得到机会而能出头天。 这样为了坚持理想暂时打工来维持生活而不放弃以设计为工作,坚持理想的年轻设计人,在瑞典为数众多。

反观在国内,由于住房装修的需求普遍存在,设计师需求极大,不论是何种能力或是何种心态的设计人,都会轻易在业内寻得一份工作。或许将设计师当成一种赚大钱的行业的人很多,但是却不一定想把设计作为人生职志或一个事业。仅仅将设计作为一份工作是很难会有好的表现的,因为设计涉及的专业较多,有的人可能觉得上手较快,但专精则不容易。太容易谋生而不易出人头地,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年轻设计师的状态,这样反而容易让人迷失于诱惑,磨灭了理想。

希望国内的设计环境土壤,有着适当的养分,不要太贫瘠,也不要成了过于肥沃而毒害幼苗的毒土。其实肥沃的土壤反害怕成为毒药,是因为道德低落造成的,厂商用回扣利益来引诱设计师们加入一起赚钱的行列,似乎也没什么不对,殊不知这是黑色的逻辑,由此,设计师却已失去了为客户把关的专业道德,如果会提供回扣的各家厂商产品都不错,而你会斟酌设计正确性来选择给利较低的一家,甚至选择没有回扣厂家的产品,这就是真正能坚持设计良心的设计师。

对较高利益的追求不是错事,而是如何取利,方才能问心无愧地执业。每个人心里应有一把尺,这把尺还要经常检验度量衡的准确度。此即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千万不要因为看到了太多社会的黑暗面及不公义而使自己也同流合污并自甘堕落。

这就是我以为设计师应该的追求与道路。

记者:最后,谈谈新生代设计师的话题吧。随着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慢慢加大,以及中国设计需求急速发展的语境,直接导致了设计师群体鱼龙混杂,您也曾说“市场太多不利于人才长成”,您如何看待新生代设计师的成长问题?对于“一作成名”的青年设计师您有什么话想说?

林英二:新生代设计师对我而言,似乎是“营养不良的一代”,因为经济的骚动导致了养分的畸形分布。过于营养的池水鱼是活不好的,过于营养的土壤,恰恰毒死了其滋养的植物。这个道理很易懂,至于为何会如此,社会的道德低落是主因。

新生代设计师的实力养成,依我的标准,只有在一种复古的受教心态之下,才可能被踏实无虚地实现。

一作成名的设计师,可能在名气的压力下努力加速成长,由于有较多的练功机会,成长而至成功的机会大增,若不谦虚求进步,则易被虚名冲昏了头,设计实力的高下,是瞒不了真正行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