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翼 在设计中发扬中国文化

筑宅客 人气:1.79W

沈翼:在设计中发扬中国文化

同事眼里的沈翼,比较严厉,是个工作狂,诚恳,直率,不谙事故。工作是惟一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东西,为了设计的高质量不惜一切代价。他十分热爱设计,乐此不疲,情愿为此付出。不愿在休闲上花时间。我想这也许是很多优秀设计师的共同特点。

第一眼见沈翼,就感觉他是个很严谨的人,诚恳、直率。记得有记者曾问起他:“将来要是失业了你会干什么?”沈翼很认真地说:“除了设计什么也不会,所以就算是在家里待着也还是要做设计。”让人不由佩服他对设计的执着和热爱。

和很多海归不同,沈翼的嘴里很少蹦出外文;像很多西方人一样,沈翼习惯盯着你的眼睛说话。说到建筑,他激情澎湃,说到其他,激情好像瞬间溜走了大半,话也少了许多。今年41岁的沈翼说,他最喜欢、最在乎的称呼是“沈翼”。“‘大师’纯粹是别人叫着玩儿的,这容易让人以为我是算命的。我只希望作品能留给人们一些思索。”和沈翼天南地北地神侃之后,你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神奇”。

1980年一直都喜欢建筑的沈翼在长辈的建议下改读了北京林业大学的园林规划,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市园林规划研究院工作。然而工作后的他并没有放下对建筑的热爱,骨子里的那份对建筑设计渴望越来越强烈。沈翼说从工作的第一天起,他一直都梦想着到耶鲁或者哈佛读书。1987年初,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沈翼跟着朋友到了澳大利亚,刚到澳大利亚的他白天在建筑和园林事务所里工作,晚上到餐馆做服务生。回忆起那段日子,沈翼觉得那段日子非常辛苦,但是也让他收获了很多东西,了解了当地的风俗。后来澳大利亚出现了经济萧条,沈翼就在1992年到澳大利亚的雷根特商贸学院学习商务,1993年又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建筑、规划学硕士。

“留学的日子就是苦读的日子。出国前我视力很好,后来成了近视,那时一天要看好几本厚厚的英文书,睡觉的时间都很少……留学让我真正了解了现代建筑的含义,培养了我的严谨和责任心,这些对我今天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1993年,还在读书的沈翼进入了著名的菲利浦考克斯建筑事务所。1996年,沈翼成了PTW的一员。2001年,PTW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受公司指派,已是澳大利亚公民的沈翼回到中国发展。2001年,澳大利亚柏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PTW)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受公司指派,已是澳大利亚公民的沈翼作为中国项目负责人回到中国发展。然而这个非计划性的派驻却使得沈翼一直留在了中国,他说留在中国工作也是因为他觉得留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可以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同时也是出于对文化、对根本身的这份眷恋。

在派驻中国的那段日子里沈翼几乎每天都在奔跑中工作,一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有时甚至是24个小时。那时压力很大,特疲劳,特紧张,每次下了飞机,一踏上中国的土地,腿就开始打哆嗦。

做了20年设计师,出彩儿的作品无数,沈翼却说,没有哪次成功让他骄傲,没有哪件作品让他满意。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他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对过去总是‘挑错儿’,只是觉得尽了心就好。

做530万平方米的深圳南油西部海滨新城总体规划时,有20多家公司在竞争,3家进行最后竞标,除了PTW之外,还有英国和美国的两个巨头。 那时全是手绘,画了两天图,手累得几乎不能动,笔都画断了……后来沈翼的公司赢了。宣布结果的时候,公司的人都很激动,有一个老建筑师激动得蹦着跳着跑过来跟他说话。同事们都奇怪地问他:“沈,你怎么不笑?不高兴吗?”其实他只是觉得这么辛苦的工作总算完成了,所以比较平静。

然而他本人却对成名看得很淡,他说他我一直在思索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做一个有用的人,不是做一个成功的人。他觉得现在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会比做成功人更重要。二十多年时间里从国外到中国接触了大大小小的项目有很多,有参与的也做过主设计师,但他从来没扬过名,这些项目中包括新加坡场馆的设计等。他觉得设计最关键是建筑作品被人认知到就好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很多建筑能被大众记住,但是人们未必会关注建筑背后的设计师。

很多中国设计师也想到外国去练兵,但去不成,因为外国有完备的规范。沈翼说这是个整体问题,不是个体能解决的。如果大家都为了5斗米折腰,那就没有未来了。在学习的背景上,海归有一定的优势,但如果学识浅薄,会迅速失去这种优势。所以沈翼一直认为没有学到真东西的海归,说得多做得少,还不如那些了解中国社会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更朴实更踏实的本土人才。

现在,中国提供给海归的机会很多。海归应该谦虚地打造自己,认真负责地工作,而不是用一点儿洋东西玩花招,否则会浪费很多人的时间和财力,也会给提供空间给他们的人带来风险。